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新闻动态
刘剑峰教授、张岩研究员、马聪教授受邀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1-07-02     作者:郑敏、孙倩、马荧、谢雯   

6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剑峰教授、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张岩、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马聪受疾病系统遗传研究院邀请,到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分别作题目为《Activation of GPCR class C dimer》、《GPCR结构药理学方法与应用》、《突触囊泡胞吐分泌机制研究》的讲座。



刘剑峰教授主要从事膜受体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GPCR)和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介导的细胞生理学的研究,先后获得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法国“棕榈骑士教育勋章”等奖。先后在Nature、Science Advances、PNAS、EMBO J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60余篇论文,被引超3000次。

刘教授讲座主要围绕G蛋白偶联受体(GPCR)展开,GPCR作为细胞膜上最大的膜受体家族,也是目前最大的成药靶点。C家族GPCR作为一类严格的二聚体形式受体,与神经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对其激活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以其为靶点的药物研发。刘教授团队主要围绕两个C家族受体在激活过程中的构象变化进行研究,发现C家族受体的七次跨膜区在激活过程中发生旋转,由TM4/TM5转向TM6,结合解析的晶体结构,充分展示了二聚体受体在激活过程中的动态构象变化及其结构基础。


张岩教授长期从事GPCR信号转导和结构药理研究,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包括Nature、Science、Cell、Molecular Cell等。新冠疫情期间,国际首次展示了瑞德西韦抑制新冠病毒遗传信息复制酶的结构基础。入选2019年中国医学重大进展。

张岩教授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天然状态下全长的GPCR晶体结构。张教授团队通过解析得到的不同种GPCR晶体结构发现,受体上除了常规结合配体的正构位点以外,还存在一个磷脂/胆固醇结合口袋。5-HT1a受体的晶体结构显示,受体的七次跨膜结构域与磷脂相结合,并且受体活性被磷脂特异性调控。由此推断GPCR作为膜受体,可能普遍存在一个磷脂/胆固醇结合位点。


马聪教授研究领域是神经递质分泌和突触信号传递。研究内容包括突触囊泡运输和融合,以及相关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和功能调控机制。参与国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在Science、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eLife、Cell Reports、Structure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马聪教授主要介绍了神经突触如何释放囊泡以及接收囊泡的过程。人有1011个神经元,1015个神经突触,神经突触间的信号传递赋予了我们思考的能力。马教授团队长期研究神经突触囊泡的转运,将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与晶体结构解析相结合,详细的展示了突触前膜释放的突触囊泡是如何被突触后膜识别与捕捉的,其中参与的突触SNARE大分子复合体又是如何工作的,最后通过动画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大脑中神经元之间是如何进行信号传递的。

 

图 | 郑敏

文 | 孙倩 马荧 谢雯